其他

阅读,是一次心灵的邂逅

2017-12-11 山哈蓝 法律读库

文 | 山哈蓝


2017年最后一个月,像往年一样,除了总结工作,也该回顾一下一年来所读的书。


虽然年初的时候并没有读书的豪言壮语更谈不上列出详细的读书计划,一年下来,稀稀拉拉也算读了几本书,正好盘点一番。


2017年完整地读了几本书,大多详细地做了读书笔记——其实只是在留白处做了一些海阔天空的涂鸦,不过有几本书还是经过一番思考后认真地写了读后感的。


《畲族源流研究》4月


4月份阅读的《畲族源流研究》雷弯山教授的学术专著,他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基因学甚至哲学的视角研究了南方少数民族之一畲族的源流。


弯山教授是一名畲族学者,做学问很深入,多年来走过全国各地的畲族乡镇、村,做过很多田野调查。因此,读他的书有一种厚重的、接地气的感觉。加之自己也是畲族,很想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在2017年畲族“三月三”民族庆典活动时获赠这此书后,一直想细细拜读。清明节放假这几天,几乎都用在了这本书的阅读上。


读完这本55万字的学术专著后,我很快写了一篇书评,谈了自己对本民族的源流、图腾以及语言和文字的一些粗浅看法,后来这篇《再谈畲族源流》的小文章在畲族朋友圈里迅速传开,阅读量很快超过900,并有不少点评。


《共和国检察历史片断》


6月份阅读的《共和国检察历史片断》是共和国检察六十周年系列丛书之一,检察出版社出版,编者是闵钐、薛伟宏。和其他这个系列的图书一样,当时只是偶尔拿出来翻看,作为随时查阅的资料书。


今年年初开始,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北京、浙江和山西三个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检察院的反贪职能、反渎职能和职务犯罪预防职能要剥离出来,连同人员编制一并转隶到监察委。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对于检察机关而言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改革,不少在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工作的同志有着难以割舍的检察情结,而一些仍然在检察院工作的同志对检察制度的发展方向感到有些迷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准备在“七一”前夕给本单位的检察官们讲一堂党课,自己拟定的题目是:“勿忘初心 砥砺前行——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忠实践行者和捍卫者”,目的是通过了解中共党史和共和国检察制度史,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自信。


为了讲好这堂课,我利用一周的时间精读了《共和国检察历史片断》,查阅了王桂五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并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检察工作经历,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期间还读了英国人卡尔写的《历史是什么?》(这本书实际上断断续续读了有半年多的时间),对于如何看待历史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此外还读了徐百柯先生著的《民国风度》,了解了不少民国时期的大人物,其中就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先生,在讲座中我用了“真理的味道”这个典故。


我讲了三个部分:学习历史,我们如何从历史的轨迹中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回望历史,我们如何从新中国检察制度发展的曲折历程中汲取力量和自信;展望未来,我们如何做一个中国法治建设的忠实践行者和捍卫者。


正如《共和国检察历史片段》书评所言:“检察历史,对于我们检察人来说是财富,是人民检察制度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是检察事业的耕耘者们励精图治、甘于奉献的伟大气节,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现在、懂得坚持,让我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


讲座后,青年检察官反映,了解了检察制度发展的历史,更加懂得了检察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的十大冤案》


8月份阅读的《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的十大冤案》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足联道德委员会委员何家弘先生主编的。


该书对最近几年中国发生和纠正的10个冤案做了详细记述和剖析,既有故事性又有法律专业的解读。


数年前我曾读过法国著名律师勒内•佛洛里奥的作品《错案》,写过☞“对《错案》的23点感悟”,这篇读后感后来在赵志刚先生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法律读库”中登出。



此外,自己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期间,原本准备将刑事错案预防作为自己研究方向,也做了些案头的准备工作。因此,对刑事错案的发生和预防有一些初步的思考。


凡此种种原因,导致未能及时去读何教授这本书。


我是2014年12月拿到这本书的,实际上是两年零八个月后才开始阅读,好在利用一个大周末一气读完了!


一个法律人、一个检察官,在短短的48小时之内“经历”十个冤案是什么样的身心煎熬?


放下书,我很快写了题为《正义不该迟到更不应该缺席》的读后感。冒昧地将这篇8000多字读后感微信给何家弘教授之后,他很快回复:是否可以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刊用?


能获得作者的认可,当然是件好事,于是欣然应允下来。后来这篇读后感被最高检的《司刑事申诉检察工作指导》和《人民检察》杂志(首都版)采用。


阅读,是一次与作者的心灵邂逅,可能很痛苦,但一定会给予你穿透躯壳的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9月份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


书采取了采访实录的方式,语言非常鲜活、朴实。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当年同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经受各种历练的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这本书有着满满的正能量,把它和《之江新语》《摆脱贫困》等书结合起来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习近平同志14岁当知青,随身携带的沉甸甸的书箱,年纪那么小、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废寝忘食地从书本汲取知识,令人钦佩,也正是在艰苦环境下的学习与思考,为他后来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


二是当一同插队的北京知青因上大学等种种缘由纷纷返城的时候,他主动留下来,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这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并且这七年他能和陕北群众打成一片,完全融入到了百姓当中。


三是七年知青中经历了各种艰苦,比如 “过五关”的历练(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总书记后来提出的“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观点以及推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和他当年插队的艰苦经历不无关系。


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新华社评)


《解放战争》


10月份读了《解放战争》。


读这本书与8月参加的一个讲座有关。在东城区图书馆听了武警总部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国家一级作家王树增主讲的《“人民的力量”——解放战争的历史启示》。报告会很精彩,激发了我阅读王树增同志的《解放战争》的浓厚兴趣。


这本书基本上是利用上下班乘坐地铁的时间看的,几个月下来,断断续续地看了上册不到一半的内容,但对这场战争大体有了了解。


这本书正如作者讲的那样,不是战争史,但讲得又很真实,既有战争场面的宏观叙事,又有某一次小战斗的具体描述,精确到双方参战的部队番号、排连以上指战员的名字,还有一些战斗英雄英勇战斗直至牺牲自己生命的细节描写。


当然,书中也在那些曾经参加过八年浴血抗战,后来走到人民对立面的国军高级将领身上着了笔墨。应该说是客观地反映了史实。


书中还披露了当时敌我双方高层指挥决策的大量史料,包括电文、书信等。这是一部注重史实、有有血有肉的好作品。之前,本人对解放战争的了解要少于抗日战争。


通过阅读这本书,至少有几点新认识:


  • 一是抗战结束后,挑起内战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且蓄谋已久;


  • 二是虽然从抗战结束到全国解放仅有短短的4年时间,但是国民党的溃败、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推古拉朽、排山倒海式的简单,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数次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


  • 三是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人心向背的大势所趋,人民是最强大的力量,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法律与宗教》


11月份读了《法律与宗教》。


受检察日报社理论部张建升主任之邀参加“德治融入法治导论”专题调研北京座谈会之前,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检察工作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期间除了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之外,还阅读了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

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这三本书都是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其中《法律与宗教》较为完整地读完了,并写了一篇题为《漫谈法律信仰》的读后感。


在阅读《法律的道德性》的过程中,我对作者引用的一则小故事颇感兴趣:

1974年, 作为一个教师和作家,阿诺德把“法律现实主义”的理论推到真正玩世不恭的地步,在耶鲁大学法学院课堂上大讲特讲法官只根据他们的偏见作出判决时,一个学生打断了他的讲话,问道,他本人在法官任上是不是也如此行事。

阿诺德在回答问题之前,停顿了片刻。在场的人会有这样的印象,随着他的教授身份让位于法官 52 41474 52 21626 0 0 5538 0 0:00:07 0:00:03 0:00:04 5538份,他就把自己由海德先生变成了杰基尔医生。

他回答说:“这个,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坐而论道,剖析法官的行为,但一旦你黑袍加身,坐在高高的法庭之上,被人尊称为阁下,你就不得不相信,你是根据某种客观标准行事。


通过脚注,我了解到这个海德先生和杰基尔医生来自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一书。

于是《法律与宗教》这本略显艰涩的书没有看完,却把《化身博士》一口气读完了。了解了善恶分身的两面人的传奇故事,对人性的善恶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此外,还有洪汉鼎先生著的《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洪汉鼎先生是我国著名斯宾诺莎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和诠释学专家,还是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也是二战后我国唯一获得德国哲学名誉博士的学者。本书系洪汉鼎先生以答学生问的形式而写的学术自述性文字。


去年在德国学习考察期间,有幸拜访了马克思、恩格斯曾就读过的这所著名大学,后来得知,在这所大学还产生过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因此,读这本书很有一番亲切感,而聆听哲学家与学生的对话,确实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除了读一些严肃的书之外,文艺点儿的书也是看了一些的,比如米奇•阿尔伯母的《一日重生》、江弱水先生的《诗的八堂课》、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等。


当然,余秋雨和丰子恺先生的书还是经常读的,尤其是在地铁里,反复读一些短文,每次都有新的心得。


比较遗憾的是,有的书只是看了一小部分,没有静下心来研读。比如美国作家米歇尔•渥克2017年推出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李彦宏的《智能革命》以及纳尔逊•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等。


阅读,是一次思想的旅途,可能会很孤独,但一路上有羡煞不已的风景。


外一篇

多传递一些温暖的法治能量





今天的书海听涛《炮局预审故事:检察官与预审专家深度对话》的活动搞得比较成功。


类似的活动东城图书馆几乎每星期都有一场,每次都有一些固定或不固定的读者前来参加。据肖馆长介绍,其中有一些比较固定的读者是家住附近的居民,有的是退休的中学教师,比如今天坐在前排的几位,他们可谓桃李满天下,当然听这样的讲座也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的,所以能够满意的不是很多,但是今天的活动总体来讲他们还是满意的,走出小报告厅的时候向肖馆长竖了大拇指。


以作者的身份参加与读者见面会,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没有体会更没有经验。好在之前咱们院搞过一次文学沙龙,请老吕和检察日报社以及检察出版社的同志们来过一次,那次活动小汪主持得不错。由于在自己单位搞活动,相对来说氛围也比较轻松,那次活动的内容后来收入了这本书,并作为最后的一部分,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




鉴于那次活动的成功,在谈到今天这次活动的具体策划的时候,我给东图的同志提了一个建议,即还是由我们的检察官来主持,检察官代表参加点评,这样也能突出咱们检察院的主场优势。后来图书馆这边同意了我们的建议。


至于口述人老吕这边,我是做了好些动员工作的。一来说明图书馆的这个公益活动咱们得支持,二来人家很热情地邀请了若干次。而老吕一开始记错了时间,以为是上星期搞,正好赶上他出差,说是十分遗憾参加不了了。后来得知具体时间是今天之后,才勉强答应下来,但一再跟我讲:自己已经离开体制内太长时间了,冠冕堂皇的话不会讲了,还是少说为佳。我告诉他,都是普通读者参加,氛围应该比在检察院搞得沙龙还要随意些。老吕这才应承下来。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活动现场居然来了他昔日的三位炮局预审同事,还有一位是小学女同学——这位女同学对老吕还是蛮钦佩的,说他有才,大家都爱围着他听故事。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老吕就告诉我,其实当年炮局同事知道这本书出版后,都很高兴,很想过来看看,但也不能让他们几十个人都过来呀!所以只来了几位同事,但这几位都是身患癌症的,活得很艰难却也很乐观。


在休息室我见到了他的三位预审同事,其中一位大姐在炮局工作过多年,她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北京市所有的大案都要在炮局预审,而不在各个分局办理。其中《炮局预审故事》里头有两个故事是她口述的。


我很快在书中指出:最后两个故事是您办理的吧!


她还告诉我,曾办理过一起杀人碎尸案:一个31岁的女人由于婚外恋,凶残地杀死了22岁的的丈夫和6个月大的儿子。“那女的弱不禁风,看不出什么凶相。”她说。


这个冬天比较冷,但是东城第一图书馆三层报告厅已经坐满了从各地一早刚来参加活动的读者。


活动开始前,还出了一个小插曲。我问晓锋和雅静:小汪哪里去了?没她开不了场呀!她可是主持人呢!


雅静说:可能在旁边的小屋,我找她去!


我往讲台走的时候,才发现小汪居然藏在主席台边上的讲座广告牌(易拉宝)后头,手里捏着小纸片念念有词呢!


活动开始之后,老吕被主持人小汪问了好多问题。呵呵,问得好,答得也妙。老吕开始还有些紧,没多会儿恢复了他老北京的侃爷范儿。


这次活动总体上讲是突出了法治正能量的传播,其中台下的一位永康诗社的杨先生当场为老吕写了一首诗,这是我和老吕都没有想到的:


《赞老吕》

办案应该讲认真,从来不可冤枉人。

宁丢饭碗仍求是,绝不轻追领导心。

不忘曾经翻旧事,还望今日理明晨。

铮铮硬骨擎天柱,正正堂堂卫乾坤。


小冯作为点评的检察官出场,也是一个亮点。


一是一开始就给读者提了一个所谓的“活跃气氛”的问题——在座的哪位知道检察院的公诉人是干什么的?还真不错,其中有一个读者老先生很快答出了标准答案,这说明我们东城的读者群的法律知识水平还是蛮高的。


二是接着这个场合把咱们检察院的职能特别是公诉的职能以及检察院和公安的关系讲清楚了,大家伙听的比较明白。因此,我感觉,今天这个活动也有现场普法的意思。


最热闹的还是互动提问环节。在这个环节也有几个方面我是没有想到的。


一个方面,在场的读者年龄普遍偏大,而且多数是老北京,他们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发生的有影响的大案都有群体的记忆,因此,我们的预审故事不能是演绎出来的故事,而是真实的故事,比如安定门银行被抢案件,有一位在座的读者就认识其中一位被害人的未婚夫,因此很关心这起案件的最后处理结果:案件破了没有?罪犯毙了没有?


第二个方面,虽然读者们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提出有关他们自己的具体案件要求现场答复,但是第一排的那位老先生很严肃地提出了冤错案件问题:你们公检法都有严格的办案程序,为什么还出现呼格吉勒图这样的冤案?


第一个方面,老吕是亲历者,他的回到很完美。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接过话筒说:“您问的问题也算问对人了,我来回答。”我从自己准备做这样一篇博士论文、收集了很多关于错案的资料,讲到阅读何家弘教授的《迟到的正义》、写关于冤案的读书体会,再讲冤案发生的原因,以及冤案的司法救济制度等。期间用刘翔跨栏来比喻刑事诉讼中侦查阶段、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的证据标准的逐步提高,然后介绍了疑罪从无理念的发展过程。最后,我讲到冤错案件是任何一个法治国都要面对和积极防治的司法难题,随着司法责任制的落实、司法程序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司法人员素质的提高,还是能够尽可能预防和减少的。讲了不少,从那位先生刚一开始的咄咄逼人的提问到后来逐渐松弛下来的表情,我想他大概明白我的意思了。


从图书馆出来,我又到炮局胡同走了一趟,布满铁丝网的老炮楼还在。


我的耳边还回响着那位老先生的诘问:你们公检法都有严格的办案程序,为什么还出现呼格吉勒图这样的冤案?


这句话和十年叔侄冤狱案”中叔叔张高平面对法官和检察官说的那句话一样指戳人心:


“今天你们是法官、检察官,但你们的子孙不一定是法官、检察官,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你们的子孙很有可能和我一样被冤枉,徘徊在死刑的边缘” 。


我突然意识到,虽然当时和大家谈到了浙江叔侄案和赵作海案件,分析了发生冤错案的原因,但如果把坚持为浙江叔侄案申冤的石河子市检察院监所检察科原检察员张飚的事迹加进去,那该多好啊!张飚2011年9月退休,从检32年。他在5年多时间里,先后发函调取大量重要证据材料和佐证张高平、张辉叔侄被冤枉的关键线索,5次跨省转递申诉材料、提供证据线索、反映案件疑点,坚持不懈推动申诉案件再审,直至张高平、张辉叔侄被改判无罪。张彪的事迹是对当代检察官承担的维护公平正义、纠正冤假错案职责的最好诠释。


司法公正问题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今年的两部检察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人民检察官》和《人民的名义》,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了检察工作。但是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确实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必须牢记作为一名检察官的初心,除了公正司法本身之外,还应该现身说法,多向社会宣传检察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多传递有温度的法治的正能量。

匆于2017年12月9日星期六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